(网经社讯)3月26日,亚马逊发布2024品牌保护报告。这是亚马逊连续第五年发布品牌保护报告,重点强调了其在打击假货、保护消费者、品牌和第三方卖家免受假货侵害方面的努力,以及在追究不良行为者责任、提升消费者和卖家品牌保护意识等方面取得的进展。
一、技术创新:AI驱动主动防御,99%侵权列表被提前屏蔽
据网经社跨境电商台(CBEC.100EC.CN)查询DeepSeek后获悉,亚马逊将人工智能作为品牌保护的核心武器。2024年,其投入超10亿美元用于研发主动保护系统,雇佣数千名技术专家,实现了两大突破:
1. 自动化监测规模化: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商品列表、卖家行为及交易数据,系统在品牌举报前便屏蔽了99%的可疑侵权商品。自2020年以来,尽管平台商品总量增长,但品牌提交的有效侵权投诉反降35%,印证了技术的事前拦截能力。
2. 透明计划升级:Transparency透明计划新增API接口,支持品牌方自动化管理商品真伪验证。目前已有8.8万个品牌加入该计划,覆盖超25亿件商品,包括3C数码、奢侈品等高仿重灾区。
二、全球协作:跨平台、跨司法辖区打击假货产业链
亚马逊强调“单平台治理不足以根除假货”,需联合多方力量:
1. 法律诉讼与执法合作:自2020年成立全球打假团队以来,亚马逊已起诉或举报2.4万名不良行为者。2024年在中国支持60余次执法行动,拘留上百人,涉及乐高积木、小米耳机等知名品牌案件。例如,上海警方破获的乐高著作权案中,亚马逊提供关键线索,最终摧毁横跨三省的制假网络。
2. 行业联盟建设:作为国际反假冒委员会核心成员,亚马逊推动建立“互联网跨平台保护机制”,协调电商平台、品牌方与政府共享数据,打破信息孤岛。
针对跨境卖家的痛点和消费者认知盲区,亚马逊双管齐下:
1. 赋能卖家合规经:
在中国举办“知识产权教育周”,邀请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家解读海外商标注册规则;
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欧美日等地商标保护指南,降低卖家因规则差异导致的侵权风险。
2. 提升消费者辨识能力:
联合行业协会制作反假货宣传内容,普及“扫码验真”等工具使用;
对购买到可疑商品的用户开通一键举报通道,2024年消费者举报量同比提升20%。
四、中国实践:本土化策略助力跨境卖家“出海”
1.政策层面:亚马逊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、规范和标准的制订,推动完善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规则,比如《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要求》和《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指南》等。并发起、组建了反侵权假冒联盟 “互联网专业委员会”,凝聚政府、协会、互联网企业和品牌权利人多方合力,建立“互联网跨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与治理长效机制”,共同应对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难题。
2.卖家教育:2024年,亚马逊邀请美国专利商标局(USPTO)、第三方律所的专家等,在亚马逊知识产权教育周、亚马逊全球开店卖家峰会等,提供政策解读、商标注册、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指导。 亚马逊全球开店官方微信、抖音等渠道持续提供不同主题的详细指导,包括在美国、欧洲、日本等地的商标注册和保护指导、涵盖"举报侵权行为"(Report a Violation)、Transparency透明计划等多样化的亚马逊品牌保护工具的使用指南。
3.追究不良行为者责任:2024年,亚马逊支持中国多地执法机关加强了对跨境制售假链条的打击,并配合中国执法机关成功开展60余次执法行动,拘留涉案人员上百人,包括售假卖家、制售假产业链上游的生产商、分销商等。数家涉案公司及多个涉案人员被予以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,或被追究刑事责任。亚马逊还持续打击虚假和奖励性评论。自2023年以来,亚马逊已经在中国提起了15个针对刷单服务商团伙的民事诉讼,其中五个案件已获生效胜诉判决,一个案件达成和解。
五、 结语:从“拦截”到“清零”,长路仍需共行
亚马逊全球副总裁Dharmesh Mehta表示:“自2021年以来,我们的年度品牌保护报告持续分享亚马逊如何通过行业领先的技术、以及与品牌和行业合作伙伴的合作,成功阻止不良行为者并推动假货'清零'。尽管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但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未来我们将持续创新,直到将假货'清零'。”
尽管技术拦截率已达99%,但假货的跨境流动和产业链隐蔽化仍是挑战。未来,亚马逊计划扩大AI预测能力、深化与海关数据互通,并探索区块链溯源技术。对于行业而言,亚马逊的实践表明——唯有平台、品牌、执法者与消费者形成合力,才能实现“零假货”的理想生态。